查看原文
其他

后疫情时代:跨越边境的求学路

郭宇翔 复旦青年 2021-12-07
国内疫情日趋稳定,但复旦许多留学生和出国交流的学生受到疫情和政策等影响,仍未如愿复学。在新一轮的等待中,他们不得不重新适应环境的变化,摸索未知的前路。


复旦青年记者 郭宇翔 主笔复旦青年记者 林倖伃 报道复旦青年记者 栾歆 编辑
2020年9月初,复旦大学广播电视系2017级本科生吉子黛几乎每天都要发一条朋友圈,入境、返校、开学和网课是这些朋友圈共同的主题。她的同学们大多已经回到复旦,迎接疫情之后的首个学期,而她依然被困在日本东京,等待办理入境的学习签证。
另一边,数理经济系2018级本科生冷科慧仍在等待出境,此时他本应在加州大学交流,但因为美国疫情严重,他不得不另做打算。“如果美国能控制得住还是有机会的,但是我不抱多少希望。”说完他苦笑了一下。
国内疫情日趋稳定,但复旦许多留学生和出国交流的学生受到疫情和政策等影响,仍未如愿复学。在新一轮的等待中,他们不得不重新适应环境的变化,摸索未知的前路。


计划不如变化快


从今年一月始,全球疫情不断波动,留学生和交流生的计划似乎总赶不上政策的变化。
“我们一月初放假,打算回各自国家四到五周就回去上课,没想到一月底疫情爆发。” 复旦大学临床医学英文授课班(MBBS)2019级本科生Jenny于今年1月回到美国洛杉矶。和Jenny一样,很多留学生只是回去过寒假,未曾想过世界范围的疫情会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
自3月28日0时起,中国暂时停止外国人持目前有效来华签证和居留许可入境。
这一通知发布后,许多留学生的入学计划被彻底打乱,他们不得不开启漫长的等待时间。直到8月3日,中国驻韩大使馆发布通知,宣布“将自8月5日起按以下要求为赴华工作、学习和持有效居留许可的韩国公民颁发签证。” 
汉语言文学系2019级本科生金志贞看到了转机,立刻着手准备申请签证的相关材料。但教堂集会导致韩国确诊人数再次爆发,出门办理签证的风险上升,最终她放弃了申请。


▲疫情爆发后空荡的釜山街头/图源:金志贞


而仍被困在日本东京的吉子黛始终未能等到中国入境学习签证的重新开放。她无奈表示:“政策不是受我们控制的,没办法。”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被阻拦在边境之外,只要在中国境内的复旦留学生经过核酸检测和审批即可入学,Jenny班上有6位同学没有离开中国,现已经重返校园上课。
国境线阻隔的不仅是想回到中国上课的留学生,还有想秋季出国交流的中国学生。
汉语言文学系2018级本科生吴文恬在疫情初期,曾担心交流项目可能取消,“后来国外疫情越来越恐怖,就知道事情不妙。”原定的巴黎政治大学迟迟没有消息,她只能在焦虑中一边跟进入学流程,一边考虑备选方案,最终,她的交流未能成行。
5月26日,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发布通知,暂停了秋季校际交流项目。
而个人与国外院校直接对接的访学受到的影响较小。哲学系2018级本科生李唐于9月20日抵达牛津大学,开始为期一年的个人访学。家里人对英国的疫情多有担心,但是李唐考虑到牛津一对一的辅导课程对学术素养的提升,最终选择了出国。她觉得:“看看非正常情况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也蛮有意思的。”
同样离开国境的还有刚刚从复旦大学取得硕士学位的林楠,她正在巴黎第十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法国松散的疫情防控政策使她如入无人之境,尽管出发前签证中心建议她做核酸检测,要求填写防疫相关的表格,但入境时没有工作人员核查她的健康状况。


上网课:理解、配合,也有无奈


直到9月14日,许多留学生依然因签证限制不能回归课堂,他们不得不继续在线上学习。作为被隔离在现实课堂之外的“少数人”,他们表示理解、配合,偶尔也有无奈。
新学期第一次《语言学概论》的课堂上,中文系教授龚群虎在上课前熟练地打开了微信视频通话,“来和你的同学们打个招呼”,坐在教室里的同学向屏幕挥了挥手。视频另一端是尚未返校的留学生,龚群虎担心他们看不到PPT,又打开了录屏软件,在课后将录屏上传至elearning供学生参考。
▲龚群虎在整理录屏/图源:郭宇翔

如今在复旦很多课堂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熟练的操作,经过春季学期的网课,许多老师都习惯了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
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通知要求,任课教师需将常规教学全程录屏或录像,提供给未能返校学生观看,并为其提供在线答疑指导。
2018级新闻学系本科生王芷莹身在新加坡,在下载《专业报道》课程录屏时发现,40分钟的讲座内容因设备故障丢失,新闻学院副教授徐笛收到反馈后,很快便根据PPT为学生重新复述并录制了讲座内容。她觉得:“老师回应得很及时,也很负责。”
仍在马来西亚的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周净禾这学期本想选修《中国现代散文导读》,老师告诉她这门课设置了大量的讨论课,担心线上不便讨论,会影响学习效果,希望她再做权衡。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周净禾最终决定退掉这门课程,她认为老师的考量很实际,“我并不会因此感到难受。”
师生之间的远程交流形成了良性互动,然而,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交流解决。
Jenny正在上的《组织胚胎学》这学期如期开课,由返校的6位同学作为组长,拍下他们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发给海外同学。Jenny只能通过观察照片、临摹细胞参与实验课。她无奈地表示:“觉得实验课变得像看书一样,失去了亲手实操的意义。”

今年大四的吉子黛未能选上一门选修课,选课时,由于她“非该专业学生”,老师拒绝了她的录屏请求。几经协商未果,无奈之下,她向教务员求助,为了避免延毕,教务员为她提供了备选方案,如果下学期仍因疫情无法返校,则允许用其他课程代替。


除了选课、上课,这学期涉及到留学生的评分方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吉子黛选修的《微视听传播》讨论课为配合留学生转移到了线上,为确保线上同学的参与,评分采用了小组互评的机制,并强制每组至少有一位境外留学生,以此保证留学生参与讨论的权益。同时如果组内成员不认同留学生的贡献,留学生就可能被酌情扣分,她表示“老师还是很理解我们”。

被迫调整的人生规划


被打乱阵脚的还有留学生和出国交流学生的人生规划。受疫情影响,许多人实习、读研和学习的计划或多或少都偏离了既定的轨道。
大四的吉子黛这学期需要完成4个月的实习,但东京日均200+的确诊人数增长使她望而却步,她坦言自己还是比较惜命,“不想去线下实习送死”,因此只能选择线上实习。尽管在暑假她拿到了网易、携程和B站的实习offer,但因无法入境均未能成行。最终她决定入职一家游戏行业内新兴的翘楚,完成线上实习。对吉子黛来说,遗憾是必然的。她直言:“不是没有能力拿到更好的offer,只是回不去。”
冷科慧还在等待他的“突破点”。他预计加州大学会在寒假期间开设网课,即便是黑白颠倒的作息模式也无法阻挡他参与这种“前所未有”的交流。他解释道:“其中一个授课的老师未来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即便交流经历会打折扣,但终归是简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认为这也是可以接受的,“经济学总会在最坏的情况下找路。”
学校提供了更多的“绿色通道”:入选的本科生若在本校继续就读研究生,且届时学院和对方学校也都同意其出访,交流项目机会可以延期到研究生阶段。林洁颖介绍,目前他们还在和交流学校沟通,允许学生在复旦上课的同时选修国外的网课,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于网课交流,林洁颖指出,“外国学校国际生源比例更大,网课的经验也比国内更丰富。网上课程开放度会更高,对用户也会更友好。”她认为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学校,即便是网课交换,对学生的吸引力依然很可观。
(吉子黛为化名)

微信编辑|周洁林责编|甲干初


往期精彩


从“输血”到“造血”,上海医生如何在日喀则建起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王龙:从银行到田间,复旦学子回乡事农助力脱贫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